试着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某期《第三调解室》案例

大概内容是这样:住在北京的三姐(目测不到80岁),从年轻时起连续60年无偿地帮助姊妹们搬到北京,给吃给住给照顾。现在面临拆迁,姊妹们反而恩将仇报,趁拆迁的机会企图瓜分三姐的房产,闹得不可开交。三姐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付出,换来的却是养大的白眼狼们对自己的背叛。三姐的遭遇让人同情,不讲理的姊妹们被大家唾骂。各路专家就拆迁一事从法律和人情角度给予协调和帮助。

看似事情表面上暂时解决,但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是什么。

由于我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完,所知有限,对当事人也并不熟悉,所以以下仅针对有限的信息量,对当事人做个简单浅显的精神分析,必有不到之处,仅代表个人理解。

一个人能连续60年不间断的、无条件的付出,是为什么,只因为亲情血缘吗?NO。姊妹亲戚并非儿女,仅凭这一点很难有说服力。

因为习惯。

三姐习惯了为别人付出,因为只有不断的付出,把自己推上道德制高点,她才有存在感。别人的背叛和欺负,是用来凸显出她的伟大、善良、悲情,同时得到世间人的同情和支持。“你含辛茹苦养肥的是一群狼啊,它们现在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,你就是太善良太好心了才会被恶人欺负,你真是太可怜了。“以此来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,获得自身价值。所以她必须做好人,必须做那个”受难的耶稣“,承受世人的苦难为别人的罪恶牺牲自己。如果不这样,她就会灰飞烟灭。

正因为她有如此需求,那么她周围的人必须是坏人。即使不是,也要制造机会让他们变成坏人。她需要坏人来衬托她的好,以此来证明她的存在和自我价值。这是她的潜意识需求。如果周围全是好人,她反而会感到焦虑。这种受害者般的角色,带来的除了痛苦外,还有熟悉感,熟悉感带来安全感,因此她就陷入这种扭曲的“安全感”中,无法挣脱,也不想挣脱。

话说回来,为什么三姐会习惯于这种受难耶稣般的角色模式?与小时候的家庭关系有关。

她是”三姐“,所以上面还有大姐二姐(似乎没有出场,可能已过世)。一般来说,在多子家庭(尤其是早年间物质匮乏的年代),在中间出生的孩子,相对不会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。这些孩子如果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爱,他们往往会变得非常懂事,会努力主动分担家务或者帮忙照顾弟妹,以此来重新换取父母的爱与关注。

这种关注,是有条件的,并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。起码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会认为,只有她努力讨好母亲,母亲才会喜爱她。一旦她停止这种行为,母亲便不再爱她。

幼时的这种不良亲子互动关系,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,在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,没有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在背后支撑着她。成年后,她会无意识地不断重复在幼年时期的情感体验,这种强迫性重复几乎贯穿她的一生。她不断地讨好别人,不断地付出,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别人对她的肯定。她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模糊不清,她的自我中心是个空洞,只有不断地向外抓取,才能填满这个空洞。她的自我认同感低下,内心中没有对自我的稳定而持久的评价。她对自己的自我感知是依托于”外部评价系统“,而非内部评价系统(我认为我是怎样的人我就是怎样的人,不会轻易被外界评价所动摇)。即,你承认我、喜欢我,我才存在;你夸我,所以我是好的;你骂我,所以我是坏的。别人在,故我在。你问我我是谁?对不起我好迷茫,我也不知道……

这种依托于外部评价系统的脆弱的自我存在感,直接强化了三姐”受难耶稣“似的角色定位,这就是她人生的行为模式,即是我们俗话所说的”命运“。

如果她不能意识到自己潜意识当中的心理动力,那么她一生都会陷在受难者关系中无法自拔。而她永远都只会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悲惨,为什么亲人会如此恶劣地对待自己,自己为何如此命苦等等,然后留下泪水……

因为她需要这种关系带给她的价值感、认同感和存在感,否则她就会“消失不见”。这便是她活着的全部意义。即使她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。

节目的最后,主持人问三姐,你这么委屈,你有什么诉求吗?三姐说,我没有诉求。

她当然没有诉求,她不可能有诉求。否则她用一生架构起来的脆弱的自我会瞬间崩塌。

唯一翻盘的机会,就是自己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,承认这一点,并且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跳出坏的人生模式。但是对于年迈的三姐而言,已病入膏肓,无力回天。

于此同时,”被动攻击“成为了她的武器。让别人感到内疚,让别人感到自责,让别人恼羞成怒,恶性循环最终让整个家族陷入不可理喻的混战。

你是什么样子,世界就是什么样子。世界,只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
以上。

 

评论 ( 8 )

© 肩胛骨 | Powered by LOFTER